安陸:關(guān)于安陸的命名,歷來(lái)眾說(shuō)紛紜:一是1935年《湖北縣政概況》中說(shuō),安陸地勢較高,縣以南古為云夢(mèng)澤,大概取義于“安于陸地”的意思;二是1980年《江漢考古》載有《安陸考源》一文,認為“安陸”一名起源于公元前278年,秦將白起占領(lǐng)楚郢都后,“安陸”為秦、楚接壤處,秦人為鞏固南方,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,才能確保安全,于是將此取名“安陸”,意為“安全的陸地”;三是今人何光岳在《楚國滅國與移民》一文中說(shuō),公元前525年,晉國滅了陸渾這個(gè)地方,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,被安置在鄖國故地,于是這里便叫“安陸”,意為“安置陸人”的地方。比較三種說(shuō)法,似第三種說(shuō)法較為可靠?!蹲髠?middot;昭公十七年》中說(shuō):“庚午,遂滅陸渾,數之以其貳于楚也。陸渾子奔楚,其眾奔甘鹿”。這說(shuō)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。
安陸歷史悠久,據云夢(mèng)睡虎地出土的秦簡(jiǎn)《編年記》的記載,證明在戰國晚期,“安陸”之名稱(chēng)已經(jīng)出現。在夏、商時(shí)代,天下分九州,安陸屬古荊州之域。周為鄖子國。春秋戰國時(shí)期,安陸為楚國屬縣,秦統一天下后分楚為4郡,安陸為南郡之地。高帝六年(公元前201年),漢分南郡置江夏郡,取漢水與夏(沔)水在郡境匯合之意。安陸為江夏郡屬縣,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、云夢(mèng)、應城三縣及漢川、孝感、黃陂、漢陽(yáng)等縣之各一部分。三國初期,安陸屬吳,后屬魏,隸江夏郡。兩晉紛更,安陸皆為江夏郡治?;莸塾琅d三年(306年)析安陸東境為灄陽(yáng)縣(今黃陂地);東晉析沙羨、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(yáng)縣(今漢川縣南)。南北朝時(shí)代,安陸先后隸郢州、司州、南司州,至陳太建十二年(580年)改安陸郡置南司州,安陸為屬縣,后旋入北周。隋開(kāi)皇三年(583年),隋廢郡,置鄖州總管府。594年廢鄖州總管府,仍置安陸郡,治安陸,安陸為屬縣。大業(yè)二年(606年),改京池縣為吉陽(yáng)縣,不久省入安陸縣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安陸郡為安州,置總管府;624年改為大都督府。貞觀(guān)元年(627年)安州隸淮南道,629年罷都督府。以后尋復尋罷。開(kāi)元年間,安陸仍置都督府,天寶元年(742年)改安州為安陸郡,置都督府。乾元元年(758年)復為安州都督府。貞元三年(787年)安州隸山南東道。五代后梁,置宣威軍,置節度使。后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。后晉又罷軍為防御州,后又復為安遠軍。后漢仍為安遠軍。后周顯德元年(954年)復罷軍為防御州。至宋建隆元年(960年)復為安遠軍節度使,隸荊湖南北路。天圣六年(1028年)隸京西路。慶歷元年(1041年)還隸荊湖南北路。宣和元年(1119年)升州為府,于安陸置德安府。
中華民國時(shí)期,1912年沿襲清制。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。1928年裁道,安陸屬湖北省直轄。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。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。1938年,縣城淪于日本侵略軍,國民黨縣政府遷于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,后遷龍窩寺。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??谷諔馉幊跗?,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(huì ),西部為中共安(陸)隨(縣)工作委員會(huì )所轄;1942年以后,以府河為界,河東屬安(陸)應(山)縣,河西屬京(山)安(陸)應(城)縣,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(zhuān)員公署。
1949年,安陸解放,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,屬孝感專(zhuān)署。1959年,孝感專(zhuān)署與武漢市合并,安陸縣隸屬武漢市。1960年8月,云夢(mèng)縣并入安陸,為安陸縣,治安陸。1961年6月,孝感專(zhuān)署與武漢市分治,安陸屬孝感專(zhuān)署。1961年11月,安陸與云夢(mèng)分治,仍屬孝感行署。1987年9月,國務(wù)院批準安陸撤縣設市,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