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樹(shù)市地處江西中部,鄱陽(yáng)湖平原南緣,跨贛江中游兩岸,自古有“八省通衢之要沖,贛中工商之鬧市”之稱(chēng),水陸交通運輸十分便利,浙贛鐵路穿境而過(guò),京九鐵路和105國道縱穿南北,贛粵高速公路和滬瑞高速公路橫貫東西,樟樹(shù)港與南昌、九江港并稱(chēng)為贛江三大港口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115°06′33″至115°42′23″,北緯27°49′07″至28°09′15″。市區位于橫穿江西的浙贛鐵路和縱貫江西的贛江交叉點(diǎn)上,市域東鄰豐城、南接新干、西毗新余、北連高安。全境東西長(cháng)50公里,南北寬31公里,總面積1291平方公里。
五代南唐升元二年(938)八月,割高安的建安鄉、修德鄉,新淦的崇學(xué)鄉建清江縣,以蕭灘鎮(今臨江鎮)為縣治,直屬鎮南軍節度使。境內袁贛兩水在蕭灘鎮合流后一段,波流澄澈,名為“清江”立縣后即以水名縣。南唐保大十年(952),將高安升為筠州,清江改隸筠州。北宋淳化三年(992),割清江、新淦、新喻三縣置臨江軍,清江為倚郭望縣。北宋治平三年(1066),割新淦茂才鄉,新喻思賢鄉入清江縣,縣境由三鄉增至五鄉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,臨江軍改臨江路,清江為上縣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改臨江路為臨江府,轄清江、新淦、新喻三縣。清代府縣隸屬仍沿明制。民國二年至民國十四年,屬廬陵道;民國十五年至二十年,直屬??;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三十八年,先后屬第一、二行政督察區。1930年10月至11月,在臨江鎮建立過(guò)縣蘇維埃政府,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(lǐng)導。1949年6月19日,在樟樹(shù)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(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,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(shù)鎮),屬南昌分區專(zhuān)員公署。1959年1月1日,改屬宜春專(zhuān)員公署。(1978年改稱(chēng)宜春地區行政公署)。 1988年10月26日,經(jīng)國家民政部批準,撤消清江縣設立樟樹(shù)市,以原清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樟樹(shù)市的行政區域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