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位于山東半島中部,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,東經(jīng)118度0分至118度6分,為溫帶氣候。西接淄博市臨淄區,東臨昌樂(lè )縣,北靠壽光市和東營(yíng)廣饒縣,南接臨朐縣。青其南為沂蒙山區,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,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,歷來(lái)為兵家必爭之地。青州境內河網(wǎng)密布。面積1569平方公里,人口88萬(wàn)。下轄5個(gè)街道、13個(gè)鎮. 街道辦事處:王府街道、益都街道、昭德街道、王母宮街道、東壩街道和云門(mén)山街道。鎮:彌河鎮、王墳鎮、五里鎮、廟子鎮、邵莊鎮、普通鎮、東高鎮、高柳鎮、朱良鎮、何官鎮、口埠鎮、東夏鎮、譚坊鎮、鄭母鎮、黃樓鎮。
青州得名甚早,禹貢中就有記載:“海岱惟青州”。上古為東夷之地。至夏商間,先后為爽鳩氏、季則氏、逄伯陵氏所據。周初封呂尚為齊侯,地始歸于齊。歷春秋戰國之世,均為齊屬。西漢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設青州刺史部,駐廣縣。東漢州名,轄郡、國十一,縣六十五。治所臨淄縣,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。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。西晉懷帝永嘉五年(311年)曹嶷棄廣縣,筑廣固,為青州刺史治。東晉安帝隆安三年(399年)慕容德陷廣固,定為南燕國都,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(gè)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。后劉裕滅南燕,夷廣固,筑東陽(yáng)城,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。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(469年)拔東陽(yáng)城,仍為青州刺史治。孝明帝熙平二年(517年)增筑東陽(yáng)城南郭,即南陽(yáng)城。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(557年)遷益都縣治于東陽(yáng)城,移青州府治于南陽(yáng)城。隋為青州總管府治,后改為北??ぶ?。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,后又改為北??ぶ?。宋為京東東路路治。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。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。明清時(shí)期,為青州府治。民國時(shí)期為益都縣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昌濰地區(今濰坊市)管轄,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