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浦區位于上海市中心, 2000年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,由原黃浦區和南市區合并而來(lái)。北起蘇州河,與虹口、閘北兩區相望;東、南瀕黃浦江,與浦東新區一江之隔;西至成都路、西藏南路、制造局路,與靜安、盧灣兩區毗鄰。區境面積12.49平方公里,其中陸地11.16平方公里,水域1.34平方公里。設6個(gè)街道,121個(gè)居委會(huì ),常住居民20.6萬(wàn)戶(hù),人口61.11萬(wàn)。(至2004年末)
黃浦區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,也是現代上海的中心商業(yè)區,區內不僅有上海外灘、豫園等歷史人文景觀(guān),還有人民廣場(chǎng)、南京東路步行街、上海大劇院、城市規劃館等現代城市景觀(guān)。區內的國際飯店一度被列為上海市的絕對中心。
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在區境南部建立上??h署;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區境北部先后開(kāi)辟為英租界和法租界,開(kāi)始有“南市”、“北市”之說(shuō)。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后,南市老城廂地區劃入滬南區管轄。在1937年“八一三”抗戰爆發(fā)后的淪陷時(shí)期,滬南區改稱(chēng)為南市區。1945年抗戰勝利后,區境為上海第一區(黃浦)、第二區(老閘)、第三區(邑廟)、第四區(蓬萊)。當時(shí)上海市政府將全市分設30個(gè)區,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,又以江名黃浦為區名,這是黃浦區得名之始。南市老城廂地區劃為邑廟區、蓬萊區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,兩區分別接管,并建立區人民政府,1959年12月邑廟、蓬萊兩區合并為南市區。1956年,黃浦、老閘兩區合并為黃浦區;1959年,邑廟、蓬萊兩區合并為南市區;1993年,黃浦區、南市區原浦東地區劃歸浦東新區。2000年,黃浦、南市兩區拆二建一,成立新的黃浦區。黃浦區委、區政府駐地:延安東路300號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