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山總面積210.38平方公里,占湖南省面積的0.1%,位于湖南省湘潭市西北部,南面西面與湘鄉交界,東北與寧鄉接壤,東面與湘潭縣為鄰。其地理坐標為東經(jīng)112°24′―112°38′,北緯27°51′―27°59′。與長(cháng)沙、株洲、湘潭、湘鄉、寧鄉的距離分別為114、88、48、27、47公里。屬于近城型風(fēng)景區,名為長(cháng)沙――韶山旅游區,居湖南10大風(fēng)景區之首。特別是近些年周邊相繼建成了寧鄉花明樓劉少奇紀念館、湘潭烏石彭德懷紀念館,由此構成了韶山――花明樓――烏石“紅色金三角”,偉人故里旅游區。韶山距花明樓、烏石分別為37、50公里,都不到1小時(shí)車(chē)程。
韶山,歷史源遠流長(cháng)。據同治刊《湘鄉縣志》載:韶山“相傳舜南巡時(shí),奏韶樂(lè )于此,鳳為之下”。光緒刊《湘潭縣志》載:韶山因虞舜南巡得名。秦至西漢屬湘南縣,東漢至晉未變。南齊廢湘南縣,遂屬湘西縣。隋開(kāi)皇九年(589)入衡山縣。唐天寶八年(749),改衡山縣為湘潭縣;自此至宋,屬湘潭縣。元湘潭縣升湘潭州,韶山屬相潭州。明代屬湘潭縣移風(fēng)鄉居義里;清代為湘潭縣的第七部;光緒十九年(1893)12月26日,毛澤東誕生于湘潭縣七都韶山?jīng)_上屋場(chǎng);民國時(shí)期先后屬湘潭縣的西二區,第九區、清溪鄉和銀田鄉、清田鄉。民國十四年,1925年2月,毛澤東偕夫人楊開(kāi)慧回韶山組織領(lǐng)導農民運動(dòng),先后在毛氏宗祠、李氏宗祠、龐氏宗祠等地創(chuàng )辦了20余所農民夜校,并在韶山?jīng)_建立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——中共韶山支部。1945年9月,抗日戰爭勝利結束,中共潭湘寧邊區縣工委在韶山成立,1949年5月,更名為中共寧鄉縣工委,韶山黨組織隸屬關(guān)系隨之改變。8月9日,湘潭和平解放。10月,韶山黨組織關(guān)系從中共益陽(yáng)地委轉至中共湘潭縣委,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,韶山山先后屬湘潭縣黃龍區第三區的一部分,1951年5月,湘潭縣調整行政區劃,韶山為湘潭縣第四區(不含大坪鄉),1958年8月,改為銀田區,1958年9月,建立政社合一的韶山人民公社,1961年,湘潭全縣恢復區級體制,設立韶山區,1963年8月,成立韶山管理局,隸屬湘潭縣韶山區委領(lǐng)導,1968年12月,撤銷(xiāo)韶山管理局和湘潭縣韶山區,升為地級區,屬湖南省直轄,湘鄉縣大坪公社和白田公社的竹贊大隊劃入。1981年1月12日,省委、省政府決定,撤銷(xiāo)湖南省韶山區,再度成立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和湘潭縣韶山區,分別隸屬湖南省委和湘潭縣委領(lǐng)導。1984年湘潭縣韶山區升為縣級區,改為湘潭市轄。1990年12月26日,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,撤銷(xiāo)湘潭市韶山區,建立縣級韶山市,屬湖南省轄,由湘潭市代管。時(shí)轄6鄉2鎮,1997年10月經(jīng)省人民政府批準,如意鄉升格為建制鎮,全市轄5鄉3鎮。2001年底銀田鄉與銀田鎮合并,建立銀田鎮,全市轄4鄉3鎮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